【明報專訊】日前報紙有一段標題,我先看到一個熟悉的詞語:「行為」。在它前面是「第九度人」,後面是「過熱經濟」。我看不明白,再看一次。原來是:今年 / 第九度 / 人行 / 為 / 過熱經濟 / 降溫。「人行」是中國人民銀行的簡稱,為了抑制貨幣過快增長,人民銀行在2007年11月26日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.5%。
「有文憑的和尚……」惹哄堂大笑
一段文字,如果詞語的組合不對,會影響理解。詞語的組合,或稱為意群,即有意義的詞語群。意群需要結合上下文而分為若干單位。內地報章曾報道有一嘉賓到學校頒發文憑,他對稿子說:「有文憑的和尚未取得文憑的同學……」讀完這一句便引來哄堂大笑,取得文憑的都變成和尚了。其實應該這樣組織意群:「有文憑的 / 和 / 尚未取得 / 文憑 / 的同學」。
「輕輕的我走了」怎樣組合意群?
徐志摩 的詩《再別康橋》第一句是:「輕輕的我走了,正如我輕輕的來。」首句應該怎樣組合意群呢?「輕輕的 / 我走了」,還是「輕輕的我 / 走了」?如果是前者,「輕輕的」就是狀語,形容我走的狀態,那是輕輕的,不動聲色的,不打擾別人的。後者「輕輕的我」,輕輕成為定語,形容我的身形,那是輕的、不重的、不肥胖的。照《再別康橋》一詩的原意,徐志摩雖然很懷念康橋,但全詩表現是一種灑脫的感受,所以才「揮一揮衣袖,不帶走一片雲彩」。詩人離開時是輕輕的,不想吵得人人都知道,而不是說那個很瘦的我要離開了。
「無雞鴨也可」變「無雞,鴨也可」
古時有個財主,要請教師。有秀才應聘,並寫了一張合同:「無雞鴨也可,無魚肉也可,一碟青菜足矣。」財主聽了很歡喜,馬上簽字。第二天送來一碟菜,秀才告財主違約。財主說:「我哪有不守約,你不是說一碟青菜就足夠了嗎?」秀才說:「合約是這樣寫的:『無雞,鴨也可;無魚,肉也可;再加上一碟青菜便足夠了。」』財主沒法,只好以後供應雞或鴨、魚或肉和青菜了。
文:香港教育學院 中文系助理教授 關之英博士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